成都以南,成都高新區大源組團。每天,在總面積90000平方米的桂溪街道大源體育公園內,老辦公室出租百姓們在“家門口”就能享受到民生“健康圈”的惠民與便民。
  從某種程度而言,作為基層公共文化活動的民生載體,成都高新區桂溪街道大源體育公園,是基層公共服務載體構建的一個典型縮影——今年10月,在由國家體育總局評選的首批“全國優秀群眾性體育公園”中,成都高新區桂溪街道大源體育澎湖民宿公園成為我市唯一入選“國字號”陣列的體育民生項目。
 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“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”。房屋貸款一個來自成都的民生文體服務載體,何以從全國各城市的民生項目之中脫穎而出,躋身全國優秀?透過一個街道的基層民生服務載體建設,管窺成都高新區在奮力推進“三次創業”,構建“文明和諧首善區”路徑中對民生事業的傾註,基於此,我們將目光對準了桂溪街道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。
  一線聚焦
  打造老烤肉百姓家門口的“健康圈”
  大源建築設計體育公園躋身全國優秀
  12月24日,踏著冬日清晨的薄霧,桂溪街道大源社區居民陳遠海,約上社區晨練隊隊友們,來到大源體育公園健身鍛煉,開始了健康的一天。
  “從社區到體育公園,步行也就二十分鐘,打打太極、乒乓球,免費的場地簡直就是‘星級’的。”在陳遠海眼裡,“很巴適”的大源體育公園,已成為街坊鄰居們生活里不可或缺的地方,“我們老兩口可以在這裡健身,兒女下班了可以來這裡打打籃球、羽毛球,孫兒每周還來這裡踢足球。”
  “很巴適。”一句“很成都”的話,表達了老百姓對轄區公共民生事業的認可。而這樣的評價,已成為轄區老百姓的共識。據統計,每天,在大源體育公園參與全民健身的老百姓,均保持在3000人次以上規模,而這個數據,每年都在提升。
  位居高新區大源組團核心腹地,在這個“寸土寸金”之地,為公共民生載體建設騰出90000平方米的空間載體,打造老百姓家門口的“健康圈”,其對於民生的傾力,可見一斑。
  在成都高新區桂溪街道,以財政經費保障為原則、以社區自主管理為方式、以繁榮轄區公共民生服務為目標,大源體育公園無疑是區域經濟、產業發展的成果“反哺”公共民生事業投入的一個聚像與縮影。
  環顧大源體育公園周遭,親民感、舒適感撲面而來:2個五人制足球場、2個籃球場,成了年輕人揮汗如雨的樂園;6個羽毛球場、32個乒乓球台、2個太極拳練習點,成了人氣最旺的健身場地;1條健身路徑、2個健身舞習練點,總能傳來歡聲笑語……一應俱全的公共服務配置,立體構建起了針對不同年齡、人群階段“不斷檔”的“全民健身”公益共享平臺。
  一個貼近民意所向的公共服務載體,成為政府服務貼近民意的民生平臺——今年10月,在由國家體育總局評選的首批“全國優秀群眾性體育公園”中,成都高新區桂溪街道大源體育公園成為我市唯一入選“國字號”陣列的體育民生項目。
  據悉,此次評選歷時四年,評選體系指標很多,除了硬件、服務等要素之外,最核心的,就是群眾滿意度調查。據參與此次民意評選的群眾代表回憶,在“群眾滿意度調查”環節,大源體育公園的民意所向“加分”不少。
  問計於民,問需於民,打造群眾滿意的基層民生服務載體,這樣的理念,從一些細節中就能窺見端倪:在隨機民意調查中顯示,隨著大源片區人口密度的不斷增大,其最具人氣的乒乓球場地往往“捉襟見肘”,眼下,桂溪街道正計劃調整場地,搭建更多乒乓球台,以確保體育公園更大程度地管護好、建設好、使用好。
  基層創新
  政府引導 協會自治 民眾聯動
  打造區域民生文化品牌
  在成都高新區桂溪街道,民生投入保持多年持續上揚,今年,街道對轄區公共文體服務的投入就達340萬元。而從投入機制而言,除了對“硬件”提升的持續完善之外,對發揮群眾參與社區文化自治自管的“軟件”引導傾力,同樣一以貫之。
  今年,成都高新區桂溪街道出台了《桂溪街道培育發展社會組織扶持及獎勵辦法》的專項文件,其核心,則是通過“政府引導、協會自治、民眾聯動”的創新方式,將最大的主動權賦予老百姓,通過政府引導、支持的方式,對已登記備案的協會、俱樂部、興趣小組及其他各類社會組織,經評審可獲得相應扶持資金,“孵化”具有區域特色的社會組織,讓具備民意基礎的文體活動載體向專業化、精銳化發展,從而構建起連千家、入萬戶的基層文體群眾聯動機制,讓社區文化體育“從群眾中來,到群眾中去”。
  “咱們永安社區文體總會下設了合唱、舞蹈、太極、民樂等多個分會,越來越多的老百姓通過這個平臺參與到文體活動中來。”桂溪街道永安社區文體總會主席馬興崇告訴記者,眼下,文體總會正琢磨著申報社會組織,讓在獲得街道民生專項支持的同時,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完成自我“造血”、自我完善,走向更大舞臺,實現更可持續的發展。
  構建區域民生文化品牌,從群眾中來,到群眾中去。
  從某種程度上而言,這樣以民意為紐帶的嘗試,正在成為桂溪街道基層社區民主自治的另一種創新嘗試。在這個平臺上,政府的職能,更大程度上是引導方向、搭建平臺、提供保障,不缺位、不越位,讓民生更能貼近民意,將更大的主動權賦予老百姓,讓群眾成為基層公共服務共創共享的絕對主角。
  目前,成都高新區正在全力推進“三次創業”,在“一三四五七”推進計劃的“五區”之中,構建“文明和諧首善區”,放在了重要位置。“加快民生社會事業發展,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,持續加大民生領域的投入,推進街道、社區文化設施提檔升級,不斷為轄區居民提供更加豐富的文化體育產品和服務”,已成為支撐“文明和諧首善區”民生事業發展的不可或缺要素。
  街道、社區,城市發展的微觀“細胞”。以民意為標尺,提升公共服務,著力改善民生,一個個基層“細胞”的民生傾註,匯流聚合,將是一座城市直面未來發展的和諧之路。
  本報記者 繆琴 文/圖
  (原標題:民生 貼近民聲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e21fejpx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